第六三八章 是师春(2 / 3)

山海提灯 跃千愁 3863 字 1个月前

便坠入深渊,成了所谓的‘黑影’。可它们也曾是修行者,也曾点亮过心灯。”

林寒闭上眼,任由意识顺着虹桥延伸至渊底。在那里,他看到了无数破碎的记忆:有人因恐惧黑暗而疯狂,有人因压抑阴影而扭曲,更多人则是自愿跳下,只为不让同伴背负污名。他们的呐喊穿越时空,汇聚成一句话:

“我们也想回家。”

泪水无声滑落。林寒终于明白,为何母亲临终前会说:“孩子,别怕黑,那是你未曾见过的光。”

他睁开眼,转身面对同伴:“我们回去吧。”

“回去?”乔武功一愣,“回哪?”

“回到起点。”林寒微笑,“回到死域,回到我们最初点燃心灯的地方。不是为了战斗,而是举行一场真正的仪式不是净化,不是封印,而是和解。”

五人踏上归途。这一次,光舟不再疾驰,而是缓缓飞行,如同送信的鸿雁,将五灯共鸣的气息洒向山海各处。凡其所经之地,枯木抽芽,冻土解封,连常年笼罩的阴云也悄然退散。百姓仰头观望,不知发生了什么,只觉心中久积的郁结莫名消散,有人跪地泪流,有人相拥而泣,仿佛遗忘了多年的悲伤突然有了出口。

七日后,他们重返荒原石台。这里已不再是焦土,嫩草如绿毯铺展,野花星星点点绽放,甚至有几只羽翼未丰的小鸟在石缝间啁啾。五人并肩而立,将手再次置于石台中央。

“这一次,”林寒轻声道,“让我们真正地,点亮心灯。”

五盏灯同时升起,却不发出刺目光芒,而是柔和扩散,如同晨曦初露。灯光交织成网,缓缓下沉,渗入大地。随着每一寸土壤被照亮,地底传来低沉的吟唱那是被遗忘千年的《提灯祭文》,由无数亡魂齐声诵念:

“光不独行,影亦同途。

心若有灯,何惧夜长?

不弃幽暗,方得圆满,

一灯既燃,万灯皆亮。”

当最后一个音节落下,整片大地忽然陷入寂静。随即,自死域中心,一朵巨大的莲花缓缓破土而出通体透明,瓣瓣晶莹,每一片花瓣中都映照出一个时代的片段:有战火,有离别,有牺牲,也有欢笑、团聚与新生。莲心之处,静静悬浮着一滴水珠,清澈见底,倒映着五人的面容。

“这是……‘心渊之泪’?”月璃喃喃,“传说中唯有真正理解共存之人,才能唤醒的圣物。”

苏晚的身影最后一次浮现,她望着那朵莲,眼中星河流转。“它不会赐予你们无敌的力量,也不会许诺永恒的和平。但它会记住记住每一次选择,每一次原谅,每一次在黑暗中仍愿前行的脚步。”

她伸手指向莲心水珠:“把它带在身边吧。当你们迷失方向时,只需看一眼它,便会想起今日的誓言。”

说完,她的身形渐渐消散,随风而去,唯有一句低语飘荡在空中:“谢谢你们,替我活完了我没有勇气活完的一生。”

众人默然良久。最后,林寒伸手捧起那滴水珠,小心翼翼收入怀中。

从那天起,五位提灯者不再巡游四方,也不再设立据点。他们只是行走于人间,去过小镇集市,听过渔夫唱谣,陪孩童放灯祈福,也为老人守夜送终。他们不再强调身份,也不刻意隐藏光芒。人们渐渐发现,每当他们经过,疾病会减轻,争端会平息,甚至连久旱之地也会迎来甘霖。

但这并非神迹,而是共鸣当一个人真心接纳自己的光明与黑暗,他的心灯便会自然点亮,哪怕微弱,也能照亮身边三尺。

十年过去。

春日清晨,一座小山村外的山坡上,桃花盛开如云。林寒坐在树下,手中握着一本旧书,书页泛黄,是他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。旁边,乔武功正在教几个孩子舞剑,动作粗犷却充满生机;月璃靠在另一棵树旁,膝上趴着一只受伤的小狐,她轻轻抚摸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