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章 昭帝改革(2 / 3)

没有明白疏漏出在哪里,就落得个殒命灭族的下场,而长公主、燕王刘旦也自知不得赦免,遂自杀身亡。

这场由上官桀发动的政变,还没有开始实施,就被霍光粉碎了。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,又是霍光的外孙女,所以未被废黜。纵观全局,其实上官桀等人能成功的可能性很低,一者,他们手中没有实际的权力;二者,燕王虽然是武帝子嗣,但由他继承皇位则名不正言不顺,因为天下都知晓,武帝遗诏,是立刘弗陵为帝;第三,则是御下不严,发动政变可是诛灭九族的大罪,他们却布置得一点也不严谨,到了事发之后,还不知道疏漏出在哪,而且没有任何可以抵挡一时的措施。

从此,霍光独大,权力的膨胀也刺激了野心的生长,霍光渐渐从一个“忠臣”转变为一个“权臣”。

从性质上说,霍光与上官桀、燕王旦等人的斗争,乃是封建官僚集团以及宗室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,也是宗室内部争权夺利和官僚集团长期互相倾轧的总爆发。霍光等人,在武帝时期虽可以长期出入宫禁,但仍属朝廷中默默无闻的官吏,无论是实际的权力还是财富都难以和许多名门望族相提并论,他所代表着的,正是当时社会上中小地主的利益。因此,他在一定程度上,必然会受到了大地主、大商人的压制,以上官桀、长公主和燕王旦等人为代表的势力集团,对于霍光辅佐的昭帝的不满,就显示了这种情况。从双方斗争的结果来看,上官桀、长公主和燕王旦的政变在无形之中被粉碎,也就使汉朝中后期大地主、大商人阶层整体利益受到一次沉重打击,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,这就有利于抑制落后腐朽的势力的发展,从而推动社会前进。

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此后,霍光权倾朝野,同时还努力培植自己的势力,让其弟弟、儿子、女婿等人也纷纷担任要职,霍氏一门的势力达到高峰。此时此刻,昭帝才只有十四岁,后人评价说:“汉昭帝年十四,能察霍光之忠,知燕王上书之诈,诛桑弘羊、上官桀。高祖、文、景俱不如也。”

眼见昭帝如此大才,霍光心中也暗自想到,这昭帝将来如果不出意外,必然能够成为一代明君。

因此,霍光决意,一心辅佐昭帝,在他的辅佐下,昭帝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。一者,霍光看到,武帝末年因对外战争、四处封禅,造成了国力的严重损耗,农民负担沉重,大量破产,使得国内矛盾不断激化。于是,霍光建议昭帝,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,裁汰冗员,减轻赋税,与民休息。二者,则是对匈奴的战和关系,昭帝继位之前,霍光就对武帝穷兵黩武的做法心怀不满,只是那时候霍光实力太小,不敢表露心迹。如今,霍光大权独揽,遂和昭帝商议,一改过去武帝时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,一方面重新与匈奴和亲,以改善双方的关系;另一方面加强北方戍防,多次击败进犯的匈奴、乌桓等,从而使得武帝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停止下来,有助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,也有助于皇朝内部政治体系的稳定和专制权力的巩固。三者,则是主要在经济方面进行了改革,在上官桀等人未被诛除之前,霍光与他们便存在着巨大的政治分歧,那就是关于盐铁是否进行专卖。武帝时期,就实行盐铁专卖,引起天下议论,所以到了昭帝继位不久,霍光便于始元六年(公元前81年)召开“盐铁会议”,对武帝时各方面政策进行讨论。桓宽所编着的《盐铁论》一书对于此次关乎汉朝经济政策的讨论,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。其实汉武帝的盐铁官营、酒榷均输等经济政策的推行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,当时武帝正全力反击匈奴,国家财政陷于空虚之境,此等政策乃广开财源、增加赋税收入的临时政策。但是武帝没有预料到,官营盐铁、酒榷、均输等政策的实行,随着国家体系的延伸和战争的迁延,政策施行的结果逐渐违背了武帝的初衷,中小地主的利益深受